两会声音丨曾毓群/雷军/冯兴亚/张兴海/何小鹏/李良彬/张天任这样说
来源:能源财经网 作者:夏末 时间:2025-03-06 15:15:11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提到,2024年我国经济稳步扩大,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增长5%,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7.7%,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
电池网注意到,2024年,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千万的国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绿色产业持续扩容。
在今年政府工作任务中,李强总理明确提出,将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两会期间,相关议题也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多位行业“大咖”积极为该赛道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建言献策,共同推动电池新能源行业健康发展。
曾毓群:提升新型储能市场化运用水平 建立新型储能定期安全检查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2025年两会带来《关于进一步提升新型储能市场化运用水平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曾毓群认为,国内新型储能实现规模化发展,但储能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相较国外,我国储能的市场参与机制尚不完善,储能电站面临调用少、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等问题,储能价值难以充分发挥。
为此,曾毓群建议,完善新型储能市场参与机制,拉大峰谷价差,为储能等灵活性调节资源创造合理的盈利空间。基于现行的电价机制,扩大电能量市场交易电价的浮动范围,让电价有效反映时点电能量供求关系。
丰富适合新型储能的辅助服务交易品种,并推动辅助服务费用向电力用户侧分摊,让储能成本得以合理疏导。增加爬坡、系统惯量等充分发挥新型储能技术特点的服务品种,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所需调节能力。同时,电力辅助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应遵循“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推动所有受益主体共同分摊。
完善容量补偿机制,加快出台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核定规范和实施细则。短期内参照抽水蓄能和煤电,完善新型储能的容量电价机制,实现“同工同酬”,破除灵活性资源之间的不公平竞争;长期则适时向容量市场过渡,通过市场定价机制有效反映充裕性稀缺程度。
建立新型储能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建议借鉴电力行业定期检修机制,建立适用新型储能的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参照《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形成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具体检测方案,明确储能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的检测条件、方法和周期等。定检机制将及时剔除“带病”储能,确保储能电站在全生命周期内安全可靠。
雷军:优化新能源汽车号牌设计 加快推进自动驾驶量产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共提出五项主要建议,包括加快推进自动驾驶量产、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新能源汽车号牌设计、加强“AI换脸拟声”违法侵权重灾区治理。
其中,在加快推进自动驾驶量产方面,雷军表示,在自动驾驶功能量产应用方面还存在测试试点时空范围开放力度不足、量产预期时间不明确、缺乏专属保险、安全宣传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使得产业界难以进行清晰的产品规划和推广应用。
雷军建议,推进自动驾驶汽车大范围测试验证,加快量产商用进程。进一步扩大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力度,支持更多企业和车型试点验证。推动设立自动驾驶专属保险,加强安全使用宣传。加快建设自动驾驶全国性法律体系出台允许自动驾驶汽车量产上路的法律文件,明确自动驾驶系统的合法上路身份等。
在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方面,充电桩、车载硬件、辅助智能终端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如充电桩建设需持续优化布局,汽车生态设备接口不统一等。
雷军建议,推动充电设施互联互通。制定统一的超充设备技术标准、通信协议。开展车载硬件技术协议标准化建设,有关部门组织行业共同制定汽车车载硬件和终端设备的接口标准、软件通讯协议规范。鼓励车企开放智能生态。推进行业内外共同制定车联网的有关技术和标准,实现多场景智能终端产品互联互通等。
在优化新能源汽车号牌设计方面,雷军建议重启号牌式样调研论证,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在新能源汽车号牌功能设计上进行智能化尝试,将车辆交通信息卡功能内置到号牌中,外观增加二维码信息查询功能,方便交通管理和应急事项处置。建议选择汽车产业发展领先、市场需求旺盛的城市开展新能源汽车新号牌的试点工作。试点期间设置用户反馈渠道,及时收集用户对新式样号牌试点工作的意见建议,将合理的反馈纳入试点工作的调整和改进中。
冯兴亚:加大换电模式政策力度 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监管措施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提出8项建议,聚焦创新驱动、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等举措。
其中,在eVTOL产业发展方面,冯兴亚希望通过集群发展、共享电车技术、产学研协作及跨部门机制优化,推动与电车产业融合,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形机器人方面,希望加快政策规划、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加快示范应用进程多措并举加速推广。
换电方面,冯兴亚表示,目前全国乘用车换电站保有量仅4200余座,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换电建设成本高企、规划布局整体滞后、电池标准缺乏统一等问题尚待解决。对此,冯兴亚建议加大换电模式政策力度、加快统筹规划布局、逐步统一换电标准等多措并举加速推广。
针对现行法规位阶较低、现有动力电池利用回收产能明显过剩、企业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冯兴亚希望尽快出台专项法规标准、加快产业规划优化产能布局、完善监管措施推动规范运营。
此外,对于海外销售汽车缺陷零部件“回国检测难”的问题,冯兴亚希望逐步放开进口限制,短期可建立回收试点,长期可修订法规标准、优化流程,破解“回国难”的问题。
张兴海:国内竞争激烈 有序的市场化需要企业自律
全国政协委员、赛力斯集团创始人张兴海呼吁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双管齐下,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注入理性基因。
张兴海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逐渐做到全球第一,但是存在内外多重挑战。国内当前竞争激烈,卷价格、卷技术,甚至可能会在生态上有一些竞争。基于此,他希望行业能够更加自律。张兴海表示,中国汽车产业现在的市场化有些无序,需要有序的市场化,需要企业自律,也建议政府加强监管,才能把新能源汽车行业做得更好。
谈及海外市场,张兴海建议,要在技术、标准上满足国际化、全球化的需要,尤其是出口落地国对汽车的要求、法规、适应性、用户使用的要求满足后再出海。未准备充分则不要贸然出海。
何小鹏:构建eVTOL航空器驾驶员资质认证管理体系 人形机器人加速商业化普及
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两会建言主要涉及人形机器人、低速无人驾驶、智能驾驶、低空经济等科技新领域。
何小鹏表示,面对技术标准差异化、加速形成的国际规则等带来的新挑战,构建eVTOL航空器驾驶员资质认证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具体方面,建立新型eVTOL航空器驾驶员分类分级认证体系,在现有的执照中增加eVTOL航空器的驾照类别等级;制定传统航空器飞行员转成新型eVTOL航空器的培训要求,保障新航空器运营所需驾驶员供应;完善新型eVTOL航空器模拟机、训练器的鉴定标准,为飞行员训练提供技术设备、设施保证等。
另外,在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方面,何小鹏建议可以借鉴新能源汽车产业早期的市场培育和推广经验,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加速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培育和需求潜力的释放。另外,针对当前智能化程度高、AI能力强且具有较高端价值的L3级别人形机器人,建议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普及和规模化增长。
李良彬: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体系 助力产业绿色化
全国人大代表、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提出了关于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体系的建议。
李良彬认为,目前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在落地实施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配套立法、技术标准、制度衔接和成果运用4个方面。
李良彬表示,现有的相关法律文件适用范围有限,地方立法一般仅作原则性规定,强制力较低,缺乏国家层面专门性的立法;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管理和技术要求较零散,还未出台技术指南、总纲、标准,围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应用、监管和考核等配套制度仍相对不足,管控单元划定、准入清单编制和信息平台建设等技术规范要求还不明确。
由于牵涉面广,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主体功能区战略、国土空间规划、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及环境要素管理等制度的衔接还不够顺畅,在具体项目管理层面存在用地属性、管控用途等方面的“错位”问题。
一些地方没有把该保护的区域划出来,并且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应用领域还比较有限,主要集中在环境准入领域,且以生态环境部门推动为主,在政策制定、资源能源利用、城乡开发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应用相对不足。
针对这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李良彬提出了加强宣传引导、提升法律效力、明确技术规范、强化成果运用和健全保障机制5项建议。
张天任:建立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体系 统筹氢能发展战略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提交数份议案,在动力电池循环产业、氢能产业、通信储能行业等领域建言献策。
张天任表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在国家、政府的重点支持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张天任建议,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生态体系,强化溯源体系数字化建设;建立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体系,加快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加强规范性企业的资质审核,加大对白名单企业的政策扶持;完善再生原料标准体系,扩大优质再生原料进口规范和规模,保障资源供应;五是规范引导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信息的公开化,防止资本无序重复扩张。
张天任表示,氢能目前仍处于产业化初期,为加快培育氢能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议统筹氢能发展战略;优化行业标准法规;创新政策支持形式;加强技术扶持力度;完善产业协同机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