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王子冬:换电模式是解决当下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所在-专家观点-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王子冬:换电模式是解决当下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二届中国国际电动汽车安全技术创新大会现场

第二届中国国际电动汽车安全技术创新大会现场

电池百人会-电池网12月2日讯(陈语 肖何 江苏无锡报道)“回望过去的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的产销量、保有量位居全球第一,同时掀起了世界性的汽车电动化热潮,揭开了汽车向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绿色化发展的新篇章。”在12月2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电动汽车安全技术创新大会上,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表示,我国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发展方向已不容置疑,长期来看,中国市场仍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主力。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

创新大会上,王子冬对近5年电动汽车事故现象进行统计。他介绍说,电动汽车起火事故具有易触发、多诱因、潜伏性强的特点,不经意的小事件可能就会引发惨重的后果。起火过程有时非常迅速,也可能会在诱因发生的数个小时之后才突然起火。从起火原因上看,2014-2015两年间的电动汽车起火大部分源自于电池的自燃,而自2016年开始电动汽车起火的根源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除电池自燃外,汽车碰撞、设备故障、充电、线缆老化、零部件短路、浸水以及人为操作因素均占了一定的比例。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出路在哪里?王子冬表示,行业逐渐达成的电动汽车出路的共识主要有以下7点:

1、新颖独特的外观设计,突破传统燃油车的设计理念;

2、增加新的功能,高效利用价值,满足交通工具的应用功能;

3、大量采用节能技术,如车身轻量化技术,为真正改善环境质量做贡献;

4、利用车辆安全自动化控制技术,降低车辆结构综合成本,提高附加值;

5、开发新型动力能源系统,在高安全、长寿命的动力电池系统集成技术上下功夫,通过提高利用率,实现动力电池的多级利用,来降低使用成本;

6、车电分离,推广高安全、长寿命的共享换电技术,实现电动汽车的“加油站”推广应用,快速补充电动汽车的能量,解决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长距离行驶问题,减少家庭充电桩,降低社会充电桩无电的风险,降低社会保障性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7、解决电动汽车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过程中的能耗问题、污染问题、安全问题。

此外,王子冬特别强调,换电服务模式是解决当下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所在!共享换电服务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在,其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与百年前的加油站发展路径如出一辙,以“共享与快捷”为目标,解决的是多车型、多用户广域市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问题,同时节约社会资源和企业成本。“其它方法虽然有可能解决电动汽车推广的个别难题,但是都没有换电模式的推广所能解决的问题多。”王子冬称。

推广共享换电是国家战略需求,在车、电分离的趋势下,在提升动力电池安全性和循环利用的大背景下,王子冬表示,其一是需要行业做好顶层设计和布局,特别是建设标准要先行,这样才能给市场放量;其二是在标准的引导下让车企摆脱电池这个“重资产”,将重心放在研发换电版车型上,放在整车轻量化、降低驱动电机能耗和换电机构适配性上,提升整车效能。让更多车企投身换电供给端,促进新能源单车技术转型;其三是在标准的支撑下,让电网公司、电池企业、换电OEM商、能源运营商等充分探究产业协作,深挖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价值潜力,促进全产业链实现价值升级,共谋共创。

王子冬还表示,共享换电服务的商业模式确定是关键,要树立一个共享换电盈利模式的标杆,在产-学-研-用等各个层面大力协同推进,以点带面影响、扩大企业间的合作,并不断深化形成涟漪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多样化盈利模式,如电网互动、绿电交易等。

王子冬最后总结说,新能源汽车行业须经历市场洗礼,在他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试验示范性质的,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出现安全性问题在情理之中,融入世界汽车竞争格局是发展趋势,爬坡过坎、负重前行是使命所在。当前的形势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不会一帆风顺,不会起步时领先就永远领先。与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相似,新能源汽车不会在政府的庇护下长大做强,它要进行顽强拼搏、掌握核心技术、解决安全问题、从初级产品升级到高端产品,要塑造自己的品牌、历经市场份额从小到大的洗礼过程,才能在市场中真正确立自己的地位。

(以上观点根据创新大会现场嘉宾发言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